回首頁
 
 
   
 
   
 
注意壓力下的身體健康狀況
 
謝宏杰 醫師11
 

  由前面的敘述得知,當壓力持續存在時,且超過抗壓力神經傳導物質可處理的情況時,器官將會過度使用而造成損害,因此在壓力下必須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,特別是壓力有時帶來的是突發性身體傷害,最常見的就是腦中風及心臟病,所帶來的後果常常是不可收拾的,因此不得不多加小心。

   有關要如何監控自己的健康狀況,首先就是要注意自己的血壓狀況,在壓力下必須要常常量血壓,最好每天早晚各一次,除了血壓每天監測外,另外就是要做初步的身體健康檢查,至於應該做那些項目,當然如果經濟狀況與時間都許可,越詳盡的檢查當然是越有保障,但是若條件不允許,基礎的血球檢驗、腎功能、肝功能、血糖、血脂肪、電解質檢查則是必須的,而且最好定期做追蹤檢查,在其檢驗數值還在正常範圍內時,就可以經由前後數值的比對,來發現是否有惡化的狀況,可以做儘早的處置,特別是與壓力最相關的代謝症候群,更需要早期發現,才能避免日後長期性的治療折磨。

  至於什麼是代謝症候群,如果有血壓偏高、空腹血糖偏高、血中三酸甘油酯(TG)偏高、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HDL-C)偏低、中圍肥胖等五項指標中,具有三項或三項以上便符合代謝症候群,此時就需特別注意健康已經出問題了,因為這群危險因子與台灣十大死因榜中腦血管疾病、心臟病、糖尿病、高血壓有高度密切的相關性。那麼為什麼代謝症候群與壓力有相關性,其實就是因為在高壓力下交感神經興奮,交感神經會增高血壓促進流進臟器的血液量,增高血糖以應付壓力所需要的額外能量,同樣地也會刺激肝臟合成三酸甘油酯提供能量,以及降低HDL-C(對心血管好的膽固醇),因為它是把對心血管不好的膽固醇由器官細胞輸送到肝臟,而對心血管不好的膽固醇也是應付壓力所必須的,故在壓力下HDL-C合成會減少。因此由以上的說明,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在長期的壓力下,代謝症候群就容易產生。

  我們既然了解代謝症候群的原因,那麼要如何才能避免代謝症候群呢?當然避開壓力是一個很好的方式,但是在壓力源尚未消失的情況下,就必須要消耗掉人體因為壓力所製造超額準備的血糖、三酸甘油酯及膽固醇,而適當且有效的運動就是最好的方法,什麼是適當有效的運動?每次運動量為需達脈搏跳動至一定次數的運動方式,其理想脈搏跳動次數公式為(220減去年齡)乘以0.75至0.8(例如:四十歲則為(220-40)*0.75~0.8=135~144下),並且持續20分鐘以上且每週三至四次,如此就可以消耗掉一些超額準備的血糖、三酸甘油酯及膽固醇。此外運動還有另外的好處,就是會使您是暫時性轉移注意力,也就是可以暫時脫離壓力源的侵擾,並且還可以刺激分泌腦內嗎啡(一種天然的不會有成癮性的嗎啡),使抗壓力和心情都更好,此外運動還能強健身體,提供解決壓力更多的本錢,最後運動還可以改善「不均衡疲累」的現象,幫助您的睡眠狀況,讓各器官得以獲得休息。因此運動實在好處多多,唯一要注意的是,在運動前必須要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,如果有高血壓的情況,則必須要先行控制,否則一但從事激烈活動,反而會暴露在中風或心臟病的風險下。另外由於人體會因為壓力製造出超額準備的三酸甘油酯及膽固醇,所以在飲食上就必須注意不要再攝取過多的脂肪和壞的膽固醇,可以多食用含好的膽固醇的食物。加上由於壓力會導致血壓升高,因此儘量不要攝取過多的鹽份,會有助於血壓的穩定。以上都是避免壓力導致代謝症候群的良好生活習慣,需要讀者切實執行才能有良好的效果。

  除上之外,台灣十大死因中最受關注的就是癌症,而癌症的發生除了遺傳的體質以及環境毒性物質的影響外,其另一主要原因就是在於人體的免疫系統不佳無法消滅癌化細胞,而高壓力下就會使得免疫系統功能下降,導致罹癌機率大大增加,而且特別是有遺傳體質者更是容易發生。因之在高壓力下,必須更注意避開環境毒性物質,且若有家族癌症史,則必須更小心是否有相關的症狀產生,例如肺癌家族史者有咳嗽不癒的現象;大腸癌家族史者有便血現象等,此外有一些相關的血清癌症指標檢查亦是可考慮的,雖然其精確度及敏感度都有其限制,但是還是對早期診斷有很大的幫助,因此是一不錯的防癌選擇。

  總而言之,高壓力不僅會造成心理方面的疾病,其所帶來的生理性傷害更是既深且遠,只是因為不了解其嚴重性,而往往被大家所忽視,因此喚起醫界及民眾對此一議題的重視,將對國民的健康有極大的助益。所謂「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。」期盼每個人在每一次的壓力下,都能平安順利地安渡過難關,並且收穫滿滿。

   
  ──本文節錄自「壓力與健康-謝宏杰身心精神科診所專用衛教手冊」
本網頁刊出之所有著作及資料,其著作權或其他智慧財產權均屬於原著作人所有。本網頁上所刊載以原著作人謝宏杰名義發表之著作,在合理範圍內,歡迎轉載;惟利用前述著作時,必須以下列格式註明原作者及出處網址:
作者: 謝宏杰醫師 , 出處:www.calm.tw(謝宏杰身心精神科診所網站)
若欲作商業或學術轉載(含論文發表、媒體報導、書刊出版)請事先取得原作者同意。
 
   
 
聯絡信箱